千萬別做親子鑒定
對父母來說,孩子出生后,他們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孩子被錯誤地抱著。這樣的事情會出現在電視上,有時也會出現在現實中,最近這不出了一些事,讓一些無良親子鑒定機構有了獲利的渠道,接下來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?
千萬別做親子鑒定
兩人交換血樣,經法醫鑒定,讓兩名無親生關系的人得到“親生關系”的法醫鑒定結果。在司法部門的專項打擊下,出現了身份識別招募人員。為了逃避當地司法部門的監督,將檢測結果發給其他法醫專家代為出具鑒定報告。
在司法鑒定行業,違規招聘代理人的亂象不無關系。對一些評估機構來說,當地的評估業務規模有限,通過招募代理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。如媒體曝光的湖南婁底、湘中司法鑒定每月出具1000多份親子鑒定報告,其中地方性鑒定報告僅100份左右。
但事實上,2016年下發的《關于規范司法鑒定機構開展親子鑒定業務有關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明文規定,司法鑒定機構必須現場采樣,同時不得利用中介組織或個人招攬業務。因為代理采樣模式的漏洞太多,造假成本相當低,等于是為一些虛假鑒定大開方便之門。
就媒體暗訪的情況看,現實也的確是造假亂象紛呈。如報道提到,與記者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孩子,在鑒定報告中被認定為記者的親生子女,從手寫簽名到合影照片等信息,都被做了修改,而鑒定機構沒有做任何核實,完全是拿錢辦事。
不管類似造假行為,是為了給無戶口人員解決戶口登記問題,還是用于財產繼承、撫養權等訴訟案件及移民申請中,如此唯利是圖,配合當事人造假,一方面,讓司法鑒定機構的權威性蕩然無存,另一方面也容易衍生出各種利益糾紛,侵害他人合法權益。
值得一提的是,面對相關的行業亂象,今年司法部門已經有過多次集中整治。其中在今年4月,司法部下發《關于開展司法鑒定機構和鑒定人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》,今年10月司法部再次下發《關于開展“親子鑒定”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“司法黃牛”的通知》,對親子鑒定領域的違規問題進行專項打擊。
但行業整治的風頭還沒過去,仍然有一些司法鑒定機構頂風作案。而為了逃避禁止郵寄采樣的監管規定,它們甚至采取分工配合的模式,在本地承攬業務并檢測,再將檢測數據發往外地,委托外地的鑒定機構出具司法鑒定報告。
在違規代理、虛假鑒定被明令禁止,且司法部門集中打擊的背景下,對于如此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亂象,在常態化的集中整頓之外,顯然還需要有更強有力的治理手段。
比如,對于有過違規記錄的司法鑒定機構,就應該累進處罰,必要時直接取消其擁有的鑒定資質。另外,對那些簽字背書的鑒定人,也應該有嚴格的追責機制和懲罰機制,如果存在違法行為就應該果斷取消其執業資格,提高弄虛作假的代價。
司法鑒定行業具有很高的職業壁壘,它提供的是一種公共法律服務,公共屬性很強,像親子鑒定可能直接涉及幾個家庭的利益,應該有嚴格的行業操作規則。隨著法治精神的深入,依法維權越來越普遍,司法鑒定的適用場景也越來越多。為不同層次的司法機關制定出損害司法公正的各種騙局,并將導致不同層次的利益糾紛。
關于“千萬別做親子鑒定”小編已經為大家講完了,